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答: (一)建立“整校推進”機制, 提升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水平
在各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進修學校、教科研部門、電教部門,下同)的指導下,成立以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制定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規劃和教師研修計劃。‘"整校推進” 要立足應用、靶向學習,通過“示范帶動、分批實施、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激發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生動力,建立適應學校發需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模式。鼓勵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學校集群發揮整體優勢, 積極探索”學區整體推進”或”集團整體推進”機制。
(二)建立城鄉、區域協同機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針對粵東西北地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問題,結合我省教育對口幫扶和學校結對支援政策,通過城鄉之間、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校際合作,探索名師網絡課堂與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培訓模式,以國家和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框架,利用優質資源、網絡工作坊、專遞課堂、遠程協同備課等 多種方式形成常態化學習共同體,向
幫扶鄉村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貧困地區學校和鄉村學校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課堂教學質量。以省教育信息化中心校、數字化教材規模化應用全覆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愛種子” 教學改革試點等項目為抓手, 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區域推進機制。
(三)建立信息化應用示范機制,引領未來教育方向
面向有條件的地區遴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水平高的學校,發掘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優秀經驗,通過擇優培育,形成教研成果與示范案例,建設本地教師跨學科教學能方提升培訓優質資源和示范校。結合省基礎教育信息化融臺創新示范培育推廣項目,支持項目學校開展智慧教學、智慧教研、智慧評價和智慧治理,打造智慧教育示范校。遴選培育-批智慧教育領航名教師、名校(園)長,示范帶動全省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變革, 提升教師、校(園)長面向未來教育發展進行教育教學創新的能力。
(四)建立全方位服務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分層分類培訓需求,按照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進" 實施規劃和政策要求,組建信息化研訓團隊,創新教師培訓方式方法, 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充分發揮省、市、縣(市、區)三級教師發展中心作用,分級指導研訓的開展與實施,提高研訓指導的針對性;建立相對開放的資源供給機制提高培訓資源應用的廣泛性;完善優化項目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項目管理的便利性;變革測評方式,充分利用新技術開展教師研修伴隨式數據采集與過程性評價,提高測評助學的精準性。
在各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進修學校、教科研部門、電教部門,下同)的指導下,成立以校長領銜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制定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規劃和教師研修計劃。‘"整校推進” 要立足應用、靶向學習,通過“示范帶動、分批實施、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激發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生動力,建立適應學校發需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模式。鼓勵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學校集群發揮整體優勢, 積極探索”學區整體推進”或”集團整體推進”機制。
(二)建立城鄉、區域協同機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針對粵東西北地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問題,結合我省教育對口幫扶和學校結對支援政策,通過城鄉之間、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校際合作,探索名師網絡課堂與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培訓模式,以國家和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為框架,利用優質資源、網絡工作坊、專遞課堂、遠程協同備課等 多種方式形成常態化學習共同體,向
幫扶鄉村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貧困地區學校和鄉村學校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課堂教學質量。以省教育信息化中心校、數字化教材規模化應用全覆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愛種子” 教學改革試點等項目為抓手, 探索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區域推進機制。
(三)建立信息化應用示范機制,引領未來教育方向
面向有條件的地區遴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水平高的學校,發掘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優秀經驗,通過擇優培育,形成教研成果與示范案例,建設本地教師跨學科教學能方提升培訓優質資源和示范校。結合省基礎教育信息化融臺創新示范培育推廣項目,支持項目學校開展智慧教學、智慧教研、智慧評價和智慧治理,打造智慧教育示范校。遴選培育-批智慧教育領航名教師、名校(園)長,示范帶動全省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變革, 提升教師、校(園)長面向未來教育發展進行教育教學創新的能力。
(四)建立全方位服務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分層分類培訓需求,按照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進" 實施規劃和政策要求,組建信息化研訓團隊,創新教師培訓方式方法, 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充分發揮省、市、縣(市、區)三級教師發展中心作用,分級指導研訓的開展與實施,提高研訓指導的針對性;建立相對開放的資源供給機制提高培訓資源應用的廣泛性;完善優化項目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項目管理的便利性;變革測評方式,充分利用新技術開展教師研修伴隨式數據采集與過程性評價,提高測評助學的精準性。